丹东手绘教堂玻璃
彩绘玻璃大家都熟悉,做工精致、五彩缤纷,印象中相关场景,大多出现在宗教建筑上比如教堂、修道院等。国师电影《金陵十三钗》中彩绘玻璃就是一个重要的道具,色彩鲜艳、五彩斑斓,阳光照射进来,反射出不同的光线,将美轮美奂表现到极致。
当伴随着风琴的庄重悠扬的声调,沉静的气息烘托教堂的基调,五彩斑斓的光色透过窗户上彩绘玻璃洒进深暗的大堂,只是作为仅有的高调活跃深色的旋律,而这一旋律正发生着变化。
古代埃及和罗马人都擅长制造小型的彩色玻璃制品。古代腓尼基在玻璃制造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,其中心产地是西顿和安条克等地。在公元4-5世纪的早期基督教教堂中,一些木质窗框中镶嵌有经雕琢过的雪花石膏,类似玻璃般的效果。公元7世纪,英国的教堂和修道院已经出现了彩绘玻璃窗。公元675年,圣本笃·波斯哥[]从法国引进工匠,为在芒克威尔茅斯建造的圣彼得修道院窗户进行着色。公元8世纪以后,伊斯兰世界的一些清真寺和公共空间也开始以彩色玻璃装饰,基本以纯粹的几何设计为主,包含花卉和文字图案,不表现人物形象和宗教偶像。
对于教堂当中的彩绘玻璃,我们也是都有一点了解,但也仅仅是表面的了解,很多人都没有真正的看到过彩绘玻璃的真实样貌,毕竟在的互联网时代,大家也是足不出户,就可以了解到很多其他地方的事情
彩色玻璃被全球工匠使用了数千年,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。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7世纪,当时彩色窗户开始装饰教堂、大教堂和修道院——通常代表宗教符号和圣经故事。这些在8世纪期间扩展到伊斯兰清真寺和宫殿世纪,到了中世纪,在欧洲无数的教堂中都可以找到。复杂的玻璃制品在哥特时期的纪念性建筑中达到了最大的辉煌,形成了巨大而精致的窗户,具有极其复杂的图形、图案和几何形状。然而,专门为着名的礼拜场所或古代建筑保留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与创新的生产方法和新技术相结合,彩色玻璃在当代建筑中卷土重来,以其大胆、活泼的色调为无数建筑增光添彩。
这些彩色玻璃花窗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、最典型的中世纪彩色玻璃杰作。围绕着圣经故事,这些花窗描绘出近五千个拜占庭风格的人物,它使整个大教堂成为“一座彩色玻璃博物馆”。